从系统方法论看苏轼徐州治水
说明:起因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的大作业,要求结合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撰写报告,后取消研究方向的限制,于是突发奇想便有本文。
引言
徐州地方,历代有记载水涝灾害四百余次(文献1,2),治水抗灾时常开展,但当地百姓无不知道,正是在这个古河道,曾有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励精图治、荫庇百世,所以古来就有苏堤黄楼一说(苏轼于公元一零七七年率军民在徐州城东南筑大堤抵抗洪水,当地百姓称该堤为“苏堤”以感念苏公;苏轼解徐州水灾之后于城东门建黄土墙面高楼,取“土实胜水”之意镇水,并纪念抗灾胜利)。正所谓“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黄楼正门对联)。而治水患本身牵涉要素众多,需要中央地方、人力物力、天气地势等方面协调,属于系统工程范畴。本文作为《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的作业报告,将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苏轼于公元一零七七年徐州治水过程中的物理、事理和人理,展示古人苏轼作为“工程师”的一面。
治水经过及分析
根据现存史料文献(《徐州府志》、《宋史》、《奖谕敕记》和《黄楼赋》等),苏轼于公元一零七七年(熙宁十年)徐州治水过程的存世细节主要分为四件事:首先稳定民心、提前修固城防、灾前征调军兵和灾后兴建大堤。该部分将对这四件事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依次分析。所谓系统方法论,本文特指课程所讲述的“物理-人理-事理”方法论,由中国学者顾基发提出。有观点认为,该方法论“在观察分析带复杂特性的系统时体现其独特性,并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以“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为实践准则(文献3)。因此,物理、事理和人理是分析苏轼治水过程的重点对象。
首先稳定民心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宋史·苏轼列传》)
文献记载,当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溢出到南清河,汇集到徐州城下,如果水位上涨不及时泄洪,城墙会被浸坏,富人争相出城躲避洪水。由此时“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可以看出在危机迫近时,徐州城内已经有了民众不服安排、弃城出逃的苗头。面对洪祸,应对思路常为弃和守两种策略,弃城则固有财产全失且需要考虑人群迁徙速度、迁往地点和之后的饥荒瘟疫;守城则加高城墙填补漏洞,但人力有限且洪水围城后人群完全被困,以宋朝的技术水平推测当时人们无法准确预测水位,没有完全的把握在洪灾中守住徐州城。苏轼作为领导者选择守城,则必须统筹当时所有人力物力尽可能加固城防。而富人可能由于不信任官府或更重私利等原因,最先弃城。对此,苏轼认为,如果富人逃离徐州城,那么会导致城内百姓全面失控,到时会大大削减守城可用人力。于是,苏轼向出逃的富人展示出患难与共的态度,以自身性命保证决不让徐州失守。一方面,苏轼了解对于群体要及时压制可能失控的苗头;另一方面,苏轼懂得在危急状况下安抚人心。这两点都出自人情常理,体现苏轼对“人理”的洞察和处理方式。
提前修固城防
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为囊自城外塞之。(《奖谕敕记》) 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奖谕敕记》)
谚云“水往低处流”,水“因物赋形”,这是古人对水的物理层面的认识。苏轼也认识到这点,因此在洪水来临前,对城墙下的六个涵洞用柴草装袋从城外进行塞堵。“自城外”是很真实的细节,一方面体现在洪水到来前已做相应安排,且安排周到全面;另一方面洪水围城时水会对袋子施加由城墙外向内的压力,此时从城外塞入涵洞较从城内更能起到阻塞的作用。此外,对于防水堤坝,苏轼不仅将高度加至一丈,还强调对堤坝截面的加固,以应对水位上涨时城墙底部增加的水压。由此可见苏轼对水灾的物理认识,这种认识从方法论上讲应当属于演生论,从寻常情况下水的特点演绎到水灾的特点。
灾前征调军兵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宋史·苏轼列传》)
通过上述两点分析可知,苏轼当时应当统筹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以完成“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的工程,且现在推测仅靠城内民众无法完成满足要求的抗洪工事。于是有苏轼前往武卫营,呼吁禁军参与抗洪任务。根据北宋军队制度,禁军仅受北宋皇帝直接指挥,苏轼作为地方官无权调用。对于北宋原则上的“人事”,苏轼决定突破制度以解决当前问题,卒长也慷慨应征。从苏轼在水即将漫上来的危机关头仍然有序派遣官兵分段堵塞水患,最终保全徐州城,可以看出苏轼在工程管理上的卓越能力。利用有限的物力人力,实现预定的工程目标,这本身属于“事理”中的规划问题,虽然尚没有史料展示苏轼对此的具体细节安排,但从筑堤的工程量和抗洪成功的结果来看,苏轼成功解决了规划这一问题。
灾后兴建大堤
去岁,曾擘画作石岸,用钱二万九千五百余贯……虽费用稍广,然可保万全,百年之利也。今已涉春,杳未闻耗,计日月已迫,必难办集……今别相度,裁减作木岸,工费仅减一半……若此策又不行,则吾州之忧,亦未可量矣。(《与刘贡父四首之四》)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宋史·苏轼列传》)
苏轼在此次水灾过后,依然担忧徐州以后再次经历洪祸,为此筹划兴建用于未来抗洪的大堤。此时态势没有灾祸来临时的紧急,苏轼有机会充分调研地势,规划建设大堤,并选用坚固可靠的石料搭建,可见苏轼对物理的认识:洪灾很可能再来,石料做堤可以更有效抵御洪灾。但可能由于耗费过大,中央并没有对此回应,苏轼进而妥协,使用虽长期性能不可靠但更廉价的木料缩减工费,最终得以兴建堤岸。由此也可见苏轼对事理的理解:在实际限制下,通过更换材料等方式,平衡性能和成本。
总结
通过对苏轼的徐州治水始末,可以看出苏轼的种种安排和做法与当前的系统方法论十分契合。物理上,苏轼针对洪灾特点提前修固城防,灾后最先考虑使用石料兴建大堤应对未来可能的洪灾;事理上,苏轼在灾前越权征调军兵并合理安排城防任务,灾后综合性能和成本兴建木堤岸;人理上,苏轼最先压制动乱苗头,安抚民心。综上,苏轼在徐州治水上十分契合现在的系统方法论。认为“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文献3)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 戴培超. 历史时期徐州水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 2014).
- 钱程 & 韩宝平. 徐州历史上黄河水灾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114-118+131 (2008).
- WSR系统方法论.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WSR%E7%B3%BB%E7%BB%9F%E6%96%B9%E6%B3%95%E8%AE%BA/11038444?fr=aladdin.